|
|
|
四川旅游須知 |
|
成都一瞥 面積:11936平方公里 人口:1004萬 郵編:028 電話區號:610000 行政區劃:轄錦江.青羊.金牛.武侯.成華.龍泉驛.青白江7區,溫江.雙流.大邑.郫縣.新都.金堂..新津.蒲江8縣及都江堰.彭州崇州.邛崍4縣級市 ,四川,一個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。 四川是僅次于新疆.西藏.內蒙古和青海的大省, 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6%,這里有四處世界遺 產:“童話世界”九寨溝;“人間瑤池”黃龍; 佛教圣地峨眉山---樂山大佛;千年古堰;道教 圣地都江堰---青城山。國寶大熊貓,85%棲息 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嶺中,四川因此被譽為“大 熊貓的故鄉”。 歷史 成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!俺啥肌币幻挠蓙;據《太平環宇記》記載;周朝末年,古蜀國王開明從從華陽遷都于此,取“周太王梁山上岐山,一年成邑,兩年成集,三年成都”之說,定名成都,而且一用就是2000多年. 成都又稱蓉城.錦城。西漢織錦業發達,成為朝廷重要的貢賦來源,并在城西南筑“錦官城”,后世因此把錦官城作為成都的別稱,簡稱“錦城”。五代時,后蜀皇帝孟昶,偏愛芙蓉花,命百姓在城墻周圍遍植芙蓉樹,花開時節,成都“四十里為錦秀”,故而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,簡稱“蓉城”. 漢代的成都以織錦業而聞名,經濟已相當繁榮.成都是西漢時期的著名五都會之一,也成為西南商業貿易中心和各種貨物的集散地.晉人左思在<蜀都賦>中稱“既麗且崇,實號成都”.唐代成都與長安.揚州.敦煌并列為全國四大名都會.就其商業的繁榮程度而言,它僅次于揚州,時有"揚一益二"(唐代的成都是益州的首府)之說. 元代設四川行省以來,成都一直是省會所在地,是全省的政治.經濟.文化.中心,一直沿用到至今.成都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兩個奇跡:一是它的名字,2000多年來從未變更過;二是2000多年來,成都一直是四川的王朝.郡.州.府.道.省等行政區劃的首府所在地,也未變更過.同時成都也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起點和重要商埠. 成都是古蜀文化的重要發源地,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官辦學校――石室學堂(今石室中學). 地理 成都地勢西北高.東南低,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.成都因富饒歷來有“天府之國”之稱,主要是因為成都的氣候溫和,加之成都平原的土質大多是微酸性灰色沙質土壤,土質疏松,含多種肥料成分,滲透性好及含水性強,特別適宜農作物的生長.除此以外還得益于水利工程一座用了2000多年的偉大水利工程---都江堰,都江堰水利工程使位于岷江干流上成都平原成為"水旱從人,不知饑。 氣候 成都氣候特征一:多云霧日照時間短, 一年中陽光明媚的日子寥寥可數,所以這里的狗看見太陽竟回下的汪汪叫,這就是“鼠犬吠日”這句成語就由來. 特征二:空氣潮濕,夏季氣溫雖然不高(一般不超過35度),但因四面環山,還是悶熱無風;冬天有秦嶺將來自西泊利亞的寒流擋住,氣候平均都在5度以上,感覺卻很陰冷.冬春兩季干旱少雨,極少冰血,雨水集中在7.8.9三個月,這大概成都氣候最差的時候,故有"華西秋雨"之說. 四 川最佳的旅游季節3--6.9--11月,7.8月最熱的時候,青城山.九龍溝.天臺山.都是很理想的避暑勝地.夏末秋初切記帶雨衣的外套. 飲食 即使你來到成都哪都不去,專門尋街問巷品嘗個式小吃,你的車票也花得值!有句話叫“吃在廣州,味在成都”. 知名川菜館 成都小吃 夫妻肺片.擔擔面.賴湯圓.陳麻婆豆腐.龍抄手.韓包子.鐘水餃.酸辣粉.涼粉.軍屯鍋魁.蛋烘糕.棒棒雞.踢花湯.麻辣兔。疱仯 吃火鍋的訣竅 質地脆嫩.稍涮即熟的原料宜燙食,如魚片.肉片.腰片.鴨腸.羊肉等. 質地比較緊密的原料如毛肚.雞片.黃喉.海白菜.雞爪.鴨鵝掌.肉丸.蹄筋以及一些水產品.淀粉類食物.香菇.肥腸等則要下鍋的時間稍長一會,是為煮食. 四川民間涮毛肚.黃喉有“七上八下”之說,還有“鴨腸打卷,毛肚起泡”等經驗之談. 柔嫩的葷菜宜先涮,蔬菜.淀粉類食物和自身有特殊味道的辣肉.香腸等則應該后涮. 海鮮類的原料最好下到雞湯中涮食,以保持其固有鮮味. 青菜會大量吸收辣味,故宜用于清湯. 毛血旺(主要成分是鴨血).毛肚.金針菇.腦花是涮鍋的上品. 金針菇一燙就熟,而土豆則要煮得微爛才有味道. 涮四川火鍋則最好配香油碟,可以降溫.減辣.潤腸.敗火.
市內景點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,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(公元712—770,字子美,河南鞏縣人) 流寓成都時的故居,杜甫一生坎坷,因其大量的寫實注意風格的詩歌創作上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“詩圣”.杜甫自號杜陵布衣和少陵野老,所以杜甫草堂又被稱為少陵草堂. 杜甫因避安史之亂于759年東暮流亡到成都,次年春,在年春,在友人的幫助下于浣花溪畔蓋起一座茅屋,這便是他詩中提到的“萬里橋西宅,百花潭北莊”的成都草堂.居住了近四年,流下詩作240余首,其中如<茅屋為秋風所破歌>.<春夜喜雨>.<蜀相>等,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.杜甫離開成都后,草堂少年宮故居逐漸荒廢. 今日的草堂是合并了梅園和草堂寺,主要建筑依次有正門.大廨.詩史堂.柴門..工部祠,皆在一條中軸線上,大廨為古代宮署辦公的地方,詩史堂為杜甫草堂的中心,清嘉慶十六所建,是一座前后洞開敞廳式建筑,經回廊和大廨相連,中央為當代雕塑大師劉開渠所做杜甫半身青銅像. 過柴門,便是工部祠,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式平房.東邊的叫“水竹居”,取自杜詩“懶性從來水竹居”;西邊的叫“恰受航軒”,取自杜詩“野航恰受兩三人”.這兩座建筑是作為工部祠的配殿,在水竹居東北角,有一"少林草堂"是清代雍正皇帝的弟弟親王于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受命赴泰寧寺,送達賴喇嘛回西藏路過成都時手書的,這是草堂的主要標志. | |
|
|
|
|
|